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筹集方式偏于单一,主要由政府主导自建各形态保障性住房,财政支出压力大,加重了政府债务负担。据财政部科研所的计算,目前中国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占总财政支出流量计的比重,均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保障房供给中还包括“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概念模糊、极易产生扭曲和设租寻租行为的品种,会增加公共资源误配置的发生率。
此外,目前,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采取中央定规模、然后层层向下分解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差异。其结果是,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一些城市建设规模和可供房源不足,而不太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城市有过量配置。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居住要求,搞“一刀切”,也导致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城市,保障性住房适孔板流量计应性不足和闲置。
在广受关注的保障性住房分配问题上,贾康认为,目前中国对于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的确定,多采用收入标准和住房面积标准。但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国民收入统计和住房统计系统,往往不能为确定保障对象提供数据支撑。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闹剧和乱象:申请对象谎报瞒报收入和住房面积以骗取保障资格,相关管理部门和形形色色的中间人设租寻租,开着宝马车住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成了特权电磁流量计部门家属小区。
“居住隔离”现象:一是部分保障性住房位置偏僻,周边就业机会少,居住者远离工作地和服务区且交通不便;二是部分保障性住房小区功能配套不完备,缺少教育、医疗、体育、商业、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生活不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