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的武汉,在福利房逐渐消失之时,赶上“买房”大军的,不少是刚在武汉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单位不再进行福利分房,他们不得不选择了自己买房成家。用不少人的话说,也算是“因祸得福”。
在洪山一家科研单位工作的流量计,就是这样的情况。
2002年,她刚刚从武汉一家高校毕业。由于面临结婚,她与丈夫在获知单位不可能提供福利房之后,开始琢磨着买房。
当时这一波的房地产开发刚刚兴起,他们可选择的并不太多,在他们单位周边几公里,只有当代曙光嘉园、江南家园、东林外庐等四五个楼盘。
“当时的房价在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李芬回忆,经过一番考察,他们看中了其中的一个楼盘,虽然当时看来配套还不算完善,不过因为离单位近,他们还是买下了一套面积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价总共为20多万元。“说实话,当时孔板流量计也是刚需。”李芬说,当时,他们自己筹措了几万元现金,另外15万元都是申请的商业贷款。而据武汉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发放贷款的优先对象,正是跟李芬一样在科研院所、高校和国有企业的职工。
到了2006年,李芬家就存足了贷款的余额,并于当年还清了贷款。
之后,她尝试过进行其他投资,但在投入基金亏损之后,她还是选择了电磁流量计再次投资房产。2010年,她在光谷购买了第二套房子,属于小户型,并很快租了出去,每年能收租金1.3万多元。
而类似李芬这样的案例,并非少数。在汉口上班的汪先生,2002年在徐东附近购买了首套房,贷款了20多万元,也于去年还清了全部贷款。他介绍,他身边好几个人都是这样,有的甚至几年就还清了房贷。“当时贷款都不多,大多是十几万元,提前还清压力不大。”李芬说,她几个朋友也都买了二套房,不少人还是大户型,因此,她感觉自己有点亏。“2002年前后贷款的,估计有超过六七成的人已经还清贷款。”昨日,记者咨询武汉几家最早推出按揭贷款业务的银行,对方都这样表示。几家银行工作人员还称,之中又有六七成在贷款五六年后就提前还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