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旅游的利益链条是倒挂的:地接社不收甚至倒付团费给组团社,导游出人头费买团,购物点(自费景点)支付回佣支撑整个链条,怎么看这种现象?
首先,这不是模式的问题,是很多环节在违法。其次,它也不是流量计规章的问题,大约十年前,《中国旅游报》约我做了一个访谈,也是关于导游和购物的问题,我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逼良为娼”。现在我们慢慢熟悉这个行业以后,都知道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导游。
中国的旅游市场是比较混乱的,无序竞争太多,旅游产品不合格,甚至出现欺诈现象。至于团费,其他一些国家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新马泰。今年我老婆孩子去了新马泰,5000多元一个人,去3个国家,情况跟中国也差不多,去新加坡就是逛了3个商场。泰国的导游也没有底薪,他们的收入主要靠小费和孔板流量计带游客购物。(低团费)游客要做好思想准备,过低的团费,不符合常识。
这种模式来源于哪里?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很久了,最早应该是从泰国开始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旅游倾销,后来蔓延到香港。国内最初是在海南开始的,后来就是云南,这些年全国都是。我原来在管湖南师大旅行社时就已经有,那时是1995、1996年。
不少游客认为,游玩之旅其实变成了购物之旅。那么,这些商品电磁流量计的质量如何?购物的回扣大概是什么情况?
邬敬民:导游的讲解不再是传播旅游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是处处引导游客的消费意识,旅游购物已经演变成旅游的两大陷阱之首。至于商品的质量,我在书中有分析过:次、假、虚(品质次、质量假、价格虚设),三者必居其一。其中最厉害的是珠宝类,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说,旅游过程中,购自国内的合格率为五成一,境外的一成三,而新加坡的百分之百是假货。
目前,海南的水晶回扣是七成,云南的玉回扣是八成五。
导游处在这个链条的末端,他们承载了整个V锥流量计链条的压力,所以他们跟游客发生冲突是一种必然?
导游和游客只是一个界面,前面是很长的积累,最后一定会在这个地方爆发出来,这是必然的。不仅仅湖南是这样,海南也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比如香港的旅游团几天游才收几百元,我不要调查也知道这里面是有猫腻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导游千方百计也要把钱弄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