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池不一致性的后果就是性能劣化的电池会更快地衰变,有些流量计钝化失活,直接失效;也有部分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内短路进而热失控、燃烧、爆炸。
那这种危害最大的自发式内短路为啥就不能预测呢?
原因主要一是这个衰变到内短路过程十分缓慢且外界电压信号不明显,二是出事的电池都直接在几分钟内直接进入破坏式的热失控,电池全毁,证据无法回溯,也使得此领域研究进展缓慢。
真正精确模拟自发式内短路的过程,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另外,电池类似一个黑箱,尽管我们能用一些电化学谱学和原位CT的技术手段从外部监控个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与内部微观结构变化,但我们无法预测数千万支电池中哪支会在数个月或数年后“猝死”并对其全生命周期的演变进行细致研究。每一支电池刚出厂时都几乎绝无自发性热失控风险,但哪支在半年后或三年后的某个夏夜或冬晨“猝死”并造成大规模燃烧事故?现在很难预测。
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提高电池的一致性能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完美的一致不可能做到,单说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的颗粒,其每一个的形状、表面状态、缺陷等特征,只要放到分辨率足够高的设备下都能看出差别。除了原料,电池制备还涉及数十步复杂的工序,想让电磁流量计的电池保持一致非常困难。尽管现在动力电池产业投资动辄数亿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但锂离子电池众多的原料和复杂的制备工序使得一致性的提升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